铁饭碗也保不住了?! 速读

韦三水 2023-02-28 23:03:11

以前总说打工人的尽头是当老板,现在则变成了宇宙的尽头是进编制,起码是个金融岗或是教师事业编。

我们得承认,行业间是有鄙视链的。

而编制岗稳居鄙视链顶端的原因之一,是因为它是“铁饭碗”。


(相关资料图)

然而,在时代的大浪潮下,国内经济进入衰退周期,人口也开启了负增长,需求端塌陷导致铁饭碗也“不铁”了。

各种迹象表明,尤其是对那几个令人艳羡的“铁饭碗”发起的冲击表明,一场体制内的大洗牌就在路上。

01

2023年,将是银行人的焦虑大年

银行向来有国家金融特权护体。要说银行挣钱难,也在“降薪”、“淘汰”、“缩减”很多人都不敢相信,但现实生活中,这些事儿一点都不罕见。

截止目前, 银行收益率的一直在断崖式下跌,其中一个直接原因是居民储蓄暴涨,提前还贷潮持续不断。

最新数据,2023年1月份,住户存款高达6.2万亿元。

第一个月单月,就存了去年全年住户存款三分之一的钱,对比1月份的居民贷款,只有2572亿元。

存款额是贷款额的24倍!

银行的主要收入,就是靠着存款贷款息差挣钱。

现在不仅存款(银行负债)比贷款(银行资产)数额上多得多,存贷之间的净息差也一直在下滑(见下图)。

截止到2022三季报,工行、农行、建行、交行和邮储,净息差同比都降了十几个基点。

这笔钱,可是金融体系的顶梁柱,再这么下滑下去,银行更绷不住了,这也是LPR利率连续6个月没再调降的根本原因。

很多城市房贷利率已经到了3.7%,接近部分银行的5年期定存利率3.5%了,已经没有下调空间。

提前还贷潮也还在持续,房贷是银行的优质资产,提前还一年,客户就能少还数万利息,客户节省的就是银行少赚的。

前些天陆续有各银行阻挠客户提前还款的新闻爆出来,监管部门很快采取行动,勒令银行加快办理,这种局面会进一步挤兑银行利润。

所以,2023年开年以来,银行就在想尽一切办法增加“贷款”资产,推出了各种具有魔幻色彩的贷款产品。比如说“百岁贷”和“连心贷”,这种具有“诟病”和“非议”的产品不断被推上热搜。

从这里看,银行在调宽贷款基本面。

但银行并没有调低贷款门槛,相反的,它们对房地产行业、中小企业主等贷款的门槛监控更严了。

只是市场上那些真正有贷款资格的企业越来越少,且他们无加大负债继续扩张的意愿。银行在抢的是这波客户,在深度的挖掘存量资源,让不差钱的人尽可能的多贷款。

另一个原因是银行的不良资产率持续上升,全国失信被执行人超800万。

房贷占银行总贷款的比重超过40%,民间借贷的房地产抵押物占比约是90%。

当房价开始下跌时,不仅会造成个人的违约,更容易造成中小微体系里的连环爆雷。

因为房子不值钱了,中小微企业的老板们一是要给银行补仓,二是从银行那里续贷时候金额没有那么多了。很多四五线城市的新老赖,就是倒在二次续贷差口上。

100万的房子,打七折借70万。每年还个几万十几万的利息(民间过桥的利率很重),还能苟着活几年,熬一熬等翻身;在过去房价大涨那些年里,很多小企业老板做实业挣的钱都投到房子上了,然后拿房子抵押出去贷钱扩张生意规模,指望的就是过两年房子涨到120万,直接卖了清账,自己的生意规模也大了,打趴对手不再话下。

结果现在房子从100万滑到了80万,打七折56万。除利息外还要给银行立马补上14万,原地秒崩。

所以房子越降价,那些小企业老板们越搞不到钱,也越来不敢轻易贷款做生意,市场的活力进一步被削减。这种情况下,银行往外贷款更加困难,利润更低,银行招聘就越来越少,而他们信贷部等人员的贷款考核不合格,就不断地在被“淘汰”。

据一个在银行工作的朋友说,在过去两年里,他们的信贷人员每月信贷投放量约为400户,到了今年2月份,截止今天是负6户,也就是还款的比贷款的还多,员工罚款比工资更多,员工淘汰率也越来越高。

02

“供给过剩”和“智能AI”

继首轮幼儿园关停潮冲上热搜后,央企幼儿园首次对外招生这个话题也冲上了热搜第一。

时代变了,这些年新生儿数据一路下跌,由多年前最高时候2900多万,一路下跌到2022年新出生人口仅有956万。

新生儿人口的暴跌,会轻易砸碎教师的“铁饭碗”。

2022年全国教师总人数已是多达1844.37万人,接近2022年新生儿人口956万的两倍。

新生儿人口的减少,将会从幼儿园开始显现,然后传导至中小学,一步步蔓延到整个社会。

大城市可能还好些,有人口持续流入,学校生源还稳得住,财政也算健康,还能继续发展,但现在清北学生都在这“教师岗”里头卷了。

小城市就不行了,一方面小城市年轻人更少,学生都没了,招那么多老师有什么用?另一方面小城市地方财政是真没钱了,拿啥给老师发工资?

过去大环境好的时候,还能凭着上级单位转移支付稳住开支,但现在经济形势不好,很多南方一线城市自己都顾不上了,其他城市只能自己想法解决困难。

随着少子化的到来,幼儿园小学等教育机构过剩,教师过剩的现实情况必定会摆在面前。

现在北京、宁波等地已经相继推出教师“退出机制”意见征集,“对未能聘任上 岗、考核不合格、违反师德或因其他原因等不能胜任教学岗位工作的教师,予以退出。

所以说,没有铁饭碗,只有铁需求。

在人口不断负增长的今天,人口红利不仅从地产板块消失了,在教育板块也到了刮骨疗伤的时候了。

除了“供给过剩”,还有信息时代的“智能AI”,也将进一步冲击教师群体的饭碗。

我们这几代以及现在的孩子们,走进校园所经历的整个教育及与之配套的选拔标准,都是与我们国内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相配套的。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会在各种场合去鼓励孩子朗诵唐诗宋词,背诵九九乘法表和圆周率,做各种数字运算,而学校则会在一天课程学习之后,再给孩子们布置一堆语文数学作业锁定孩子们那点可怜的自由时间。

这样的教育方式,从时间上完全锁死了当下儿童群体的创意发挥空间。然后高考55分流,一大部分去中专技校,为富士康等流水线提供廉价劳力。

但是,现在时代变了啊。

ChatGPT等智能技术都可以完成的东西,能够轻易捕获各种数据的科技时代里,为什么不能让孩子们去使用科技,而仍是把自己打造成狂背各种数据的工具人呢?

什么圆周率,牛顿出生年月你背的再熟,能比手机百度一下牛掰么?

四则运算,徒手开平方等你算得再快,就比掏出计算机直接算出的结果更准确快捷么?

人类发展科技的初衷,就是解放四肢,替代一部分体力劳动,提高劳动效率的。到了AI智能开路的今天,则是为了替代一些“低端智力”。

那么,为什么不去培育孩子们大脑的创意空间和创新能力,还是锁定在低端技术上呢?

过去我们的教育注重技术性技能的培训,但那些技术属于那个农耕时代和前工业化时代,人们需要靠记忆死背去记录典籍。

而现在,已然是大数据信息时代,各种百度和ChatGPT们能够带来天量信息,替代了一部人来脑力劳动,也能取代一部分教师的功能,我们需要了解的历史典籍,计算的方程式等等都可以在网络上轻易实现。

这就使得现下教育中很多老师教的那些让孩子们苦练和比拼的东西显得过时和低效。

比如说,再让孩子给抖音上表演个背圆周率,那真不让人觉得有啥了不起,反而显得家长很中二,这些知识上网就查的到,谁还稀罕!

所以,未来“教师铁饭碗”不仅被过剩的教师供给量打破,也将被信息时代的智能AI替代一部分。只有跟上时代,实打实的有创新力且踏实能干的教师,才会有 更好的未来。

03

公务员系统撤减编制,释放了什么信号?

2023年,体制内的公务员工作也正在面临着一场前所未有的重大变革。

现阶段,全国各地已经开始逐步试点,目的是推行打破铁饭碗的举措。

在山西省,已经有六个县实施了机构改革。

比如说太原娄烦县。改革后,全县9个县委机关减少至6个,26个政府部门降至16个,133个事业单位削减了29个。

河曲县则更狠,186个事业单位裁撤走146个,裁撤幅度高达79%。原本1964名事业编,直接裁掉1305人,裁撤幅度67%。党政机构同样进行了精简,原有36个,精简后只剩22个,减少39%。

大刀阔斧裁撤效果立竿见影,河曲县财政负担一年减少1.33亿元。

其实不止山西,北方城市比如说黑龙江齐齐哈尔、鹤岗等多地也实行了撤街设镇的做法,目的都是为了精兵简政,节省财政支出。

很现实的问题,地方负债高,财政捉襟见肘的当下,短期内只有两条路可走:

一是刀刃向外,乱收税费增加收入;

一是刀刃向内,精简开支过紧日子。

别看当下公务员考试在扩招的新闻满天飞,其目的很简单,一方面是解决应届毕业生就业问题;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大换血,提高政府内部的花钱效率,杜绝系统内“人浮于事”的现象出现,也要清除一遍“裙带关系”,为后续税费改革铺路。相信接下来还会有编制改革的新闻不断爆出来。

本质目的都是为了稳民生,保就业,缓和官民之间的阶层矛盾。《狂飙》的舆论倾向就是最好的掩饰,打贪官却捧暴民,这种情绪需要娱乐疏导。

我们这里可以看几个国家机构部门发布的新闻,就能看出国家必定会向内开刀的 决心。

1、8000万人消耗全国4成税收。

财政供养数据披露,2022年,我国8000万财政供养人员每年消耗了14亿人口的40%税收。

此外,《中国经济周刊》披露信息,某省直机关整个单位共82人,科级以上61人,没有职务的普通公务员21人。

61个将带着21个兵,官兵比例严重失衡。

这种机构冗杂,人员臃肿的现象在一些小县城更为夸张。

以陕西汉中佛坪县为例,全县户籍人口3.2万,常住人口只有8000人,截至2020年底,全县共有各类编制2194名。平均每4个人供养一个公职人员,官民比例失衡到何种地步。

2、2022年全国31个省市区中24个省市区财政收入都在下滑。

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都出现了入不敷出的情况。拿河南做例子,河南上半年的收入仅仅为2362亿元人民币,但是财政开支却是达到了惊人的5732亿元人民币,财政情况相当吃紧。

全国地方26个省市的收入都出现了负增长,情况一片惨淡,就连经济第一的广东省,财政收支差距也惊人的接近了3000亿元。

财政进少出多,全国公共财政支出同比连年攀升,收入同比连年下滑。

在地方负债率偏高,少子老龄化形势日益严峻的当下, 地方财政越来越难以支撑公务员工资支出。

3、税改迫在眉睫,体制内需要配合祛除痼疾。

我国即将迎来直接税改革,这已经是形成共识的明牌。

2023年2月15日,住建部宣布,经历3年时间,查清了全国近6亿栋城乡房屋建筑数据,以及80多万处市政设施数据。

这个数据公布的同时,全国各类房屋建筑首次有了“数字身份证”。也就是把全国的住房都标记GPS坐标,相当于赋予身份标识,下一步可以开展大数据上的精准施策。

开征房产税、空置税的基础工作就是摸清家底,比如说每个城市到底有多少房子,都在哪个身份证号下,哪个地段,面积多大,户型是啥,什么时候什么价位买入的,是否空置等基础数据一目了然。

在土地出让金继续下滑,地方财政捉襟见肘的当下,开征房产税的的可实施性已经具备。

为此,我们一直做着其他相关的准备,比如说清除体制内的痼疾,下图是国家层面的最新态 度表达。

税费改革,在一定程度上,是要去动既得利益者们的蛋糕。

尤其是现阶段,房子都在指挥部人的手里,让黄老爷们自割一刀太困难。

所以,顶层一直在利用舆论放大镜,专门对准长期游离于公众视野之外的体制公务员,而与之相反的,是明星八卦和各种娱乐新闻的热度直线下降。

2023年刚开年,这样的舆论趋势更加明显。

公职人员情色风月新闻那是一个接着一个,成都陈区长、扬州戴局长、焦作郭主任、这又来了个赣州李县长,东西南北聚齐了,接二连三的干部涉及生活作风被曝光。

体制和公务编被舆论放大镜盯上,本身就是国家层面缓和管理矛盾的一种重要手段。

整个大环境困难的当前,市场民众赚钱难,消费低,而旱涝保收的公务员群体,越发的优越感爆棚,更加激化了矛盾冲突。

前一段“好好干,日子会越来越甜”被全网嘲讽,说的就是普通人苦干,“其他人”更甜。

总得来讲,整个社会还是劳动保障不完善、社保公平不具备、公共服务不均等……。

在这些公共福利缺失的大问题面前, 一轮体制内的大洗牌,必定会到来,这是任何时代都会必然存在的向内改革阶段。

本文转自路探社。文图版权归著作权人。如涉侵权,立即删除。

关注备用号,以防又失联

历史隐蔽的未来

每一个最后的睡姿

都是一首提前为自己祭悼的

长长的诗

标签: 福利待遇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3 今日商场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3005074号-40   联系邮箱:5 85 59 73 @qq.com